作者: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、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馬亮
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,舉國歡騰,舉世矚目。70年來,我們的社會面貌和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人們的精氣神也有了十足提振,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國家,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昂信心。可以說,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,國家繁榮昌盛,我們生逢其時,得其所哉。
國家強盛,民眾富裕,國家與民眾的關系也更緊密與和諧,人民群眾的自由度、幸福感、獲得感、成就感都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改觀。
在“選擇自由”方面,建國初期及此后的一段的時期,為了保障重工業等關乎國計民生的事業的發展,政府采取了工作分配等政策,去哪里求學、找什么工作,似乎都是個人所難以左右的。改革開放以來,特別是最近二十年,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松綁,人們的“選擇自由”變化及其顯著,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機會,甚至在面臨太多的選擇時遭遇“選擇困難癥”,這樣的自由也使勞動力市場充滿活力,為經濟增長和社會融合提供源動力,整個社會變得色彩斑斕。
在思想方面,過去人們為“姓資姓社”的問題爭論不休。不少人希望成為端著“鐵飯碗”的“體制內”的人,吃“大鍋飯”。現在,人們更加實事求是,認識到奮斗才會有成,越來越多的人既服務于他人,也受益于他人的服務。
在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方面,過去普通民眾到政府部門辦事往往會遇到“門難進,臉難看,事難辦”,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不高,工作態度也不盡如人意。服務型政府建設、簡政放權和“放管服”改革以來,政務服務和過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。人們可以鼠標一點,就足不出戶地辦成事,“不見面審批”甚至可以達到“秒批”。即便是要去政府部門,也是“最多跑一次”,“刷臉”取代了各種各樣的證明材料。這使民眾的行政負擔大大減少,合規履約的成本大為降低,政務服務也變得更加無縫順暢、高效便捷和人性化。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看起來讓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更加遠了,但是實際上卻是讓政府和民眾走得更加近了,因為政務服務更加想民之所想、急民之所急。
70年來,政府改革走過彎路,交過學費,這是任何改革都難以避免的。但是,改革至今擺正了方向,走對了道路,并做出了積極努力,這使我們得以享受當下的善政所帶來的紅利。正是將“人民”二字擺在“政府”二字的前面,政府才找到了準確的定位,人民也有了更好的生活。